新聞分類
未來總是很難被精確預測的,但對未來輪廓的預測往往會產生巨大價值,所以大家總是會樂此不疲,戰(zhàn)略、方法論、產品定位等事實上都和對未來的預判有關。在這個時間點上,Apple Watch這個產品的形態(tài)已經逐漸清晰,所以做方法論的、做產品的、做戰(zhàn)略的等都可以嘗試來預測下它的走向,來檢驗自己的認知體系是否經得起現實的考驗。
Apple Watch會怎樣?
Apple Watch的命運無外乎這么幾種:首先是成功和失敗的分別。如果它成為Google 眼鏡那它就是失敗的。如果它成功了,那下面就要回答它究竟會是那種量級的成功,是iPod級的,iPad級的,還是iPhone級的,甚至說會自己成為一個單獨的量級。
我的理解是以蘋果今時今日如日中天的地位,Apple Watch首先不會重蹈Google Glass的覆轍,關鍵在于能賣出去多少。
而在成功的量級上我的判斷是在短期Apple Watch更可能會是iPad這個級別的產品,但在長線上它有很大可能會超越iPhone。(三類產品統計數據參見這里。)
而Apple Watch能否超越iPhone的關鍵在于怎么定位這款產品,如果說它的關鍵角色是一個扮演智能壁紙角色的手機輔助設備,進而必須依賴于iPhone,那它就不可能超越iPhone,但如果它將扮演的角色是世界數據化后人與數據世界交互的核心樞紐,并且適配大部分智能手機,那它就可能會超越iPhone,并且弱化iPhone的作用。這里的關鍵點是Apple Watch是否會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新品類。
三個維度來考察Apple Watch這類產品
為了說清這個問題先需要把視角拉高一點,來看下我們這個世界的基本走向。
因為各種IT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這世界的一個根本發(fā)展趨勢是數據化的程度在不斷加深。如果沒有核戰(zhàn)爭這類毀滅性事件來打斷,那這個趨勢不太可能發(fā)生逆轉。而未來世界只要還不是黑客帝國那種形態(tài),人本身(包括價值、幸福等)就始終不是數據化的。為了打通人與數據化的世界那就需要一種有效的中介。PC、Pad、智能手機、手環(huán)等扮演的都是這個角色。
這類產品的關鍵支撐有三個:便攜性、人機交互、審美+功能,所以說我們總是可以從這三個維度來考察一款Apple Watch這樣的產品。長期看便攜性的終極形態(tài)應該是人與機器的混合,比如植入;人機交互的終極形態(tài)可以類比腦與四肢(喬布斯說:我們已經有了十根手指,為什么還用筆,意指與此相類);審美則是極度個性化、擬人化,也就是說基本方向不是整齊劃一,而是不同人用不同的產品;功能則依賴于生活本身,看著最關鍵,但往往并不產生差異。產品方向與此吻合可以稱之為跑道正確,剩下的就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真考慮高級人工智能就會另開一條跑道,但那比較科幻,不在這篇文章范疇內。)
過往各種產品的發(fā)展,在這三條線上都是有著清晰的脈絡可循,Apple Watch并沒有超出人與數據化世界中介這個角色,一樣可以從這三個維度來考察。
從便攜性的角度看,PC、筆記本、Pad/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正是一個遞進的過程。手表雖然到不了四肢那種程度,但如果能比較好的解決防水、充電問題,那肯定可以在便攜程度上超越之前的所有產品包括現在便攜性最好的手機。
從人機交互的角度看,主打鍵盤的命令行到主打鼠標的圖形用戶界面再到觸屏是一種明顯的遞進關系,但從觸屏到這次的Digital Crown則算不上什么巨大進展,而更像是一種對小屏幕的折中。這樣一來關鍵點就是體驗會不會退化,這點上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在具體體驗前很難說的清楚,但卻是成敗的關鍵。
人機交互的方式事實上決定了功能的范圍。人機交互歷來的發(fā)展脈絡都是讓自己強的更強,比如鼠標和觸屏并不能撼動鍵盤在打字上的優(yōu)勢,所以重度文字工作者仍然要依賴于鍵盤,而Adobe這樣的重度畫圖應用仍然要依賴于鼠標。iPad這類依賴于觸屏的產品則相當于是截取了PC中某一部分功能比如上網、看電影,再輔助上發(fā)揮觸屏獨有優(yōu)勢的東西比如切水果,讓觸屏的優(yōu)勢得以發(fā)揮,最終成為一個新的品類。從這個角度應該可以更好的理解Apple Watch的人機交互特征:配合便攜性,它更適合只有兩三步操作的事情,比如看天氣、支付、搜索等。概括來講是凡是在手機上我們會打開看一下就關閉的應用都更適合手表。短期來看電商是不適合的,現有類型的SNS比如微信也是不適合的,但搜索則很可能是適合的。不管怎么樣,智能手表并不像智能手機那樣有通信、上網這樣的剛需可以依賴,這點上它是弱勢的,但有上述說的只要兩三步操作應用以及身體測量等作支撐并不會跌破及格線。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智能手表正是所有電子產品中審美成分最重的一個。衣服的根本功能是御寒,但在人類已經在很長的時間里不只是因為御寒而買衣服了。手表也一樣,其初衷是計時,但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人們并不是因為計時而買手表,所以在很多百貨里手表是和珠寶擺在一起的。在這點上Apple Watch與iPhone、iPad、iPod是不同類的產品,前三者要解決的首先是功能,其次才是優(yōu)美的工業(yè)設計,而Apple Watch必須首先解決美的問題,其次才是功能。這相當于跨越鴻溝前依賴的那波用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概括起來就是,Apple Watch在便攜性上有很大優(yōu)勢,在人機交互上有比較大的風險,在功能上有需要但沒有剛需,更像是截取部分手機功能的一款產品(很像iPad之于筆記本),在審美上有遠比過往產品高的要求。這里面便攜性和功能其實是更多的屬于只能手表這個品類,但人機交互和審美則依賴于蘋果公司的努力。
沒入手實際產品前,我們很難通過視頻對人機交互進行更多的具體評價,但我們可以換個視角來看這個問題,以蘋果的傳統和今時今日的地位,只要其領導者具有中上的智慧,應該就不會把這點打造成失分項。所以我個人對Digital Crown+觸屏+Siri這樣一種組合式的方案所帶來的體驗持樂觀態(tài)度。從產品介紹來看,這種操作方式至少不是失分項。
審美則是非常微妙的一個維度,但確實是這款產品致勝的關鍵,Moto 360等無法啟動這個市場很可能主要受限于此。在這點上蘋果無疑具有最大的社會資本。從iPhone的配置、價格與銷量上,我們就可以觀察到這種社會資本已經大到了什么程度。這種社會資本說起來可以很簡單:非常多的人已經在心智上潛意識的認為蘋果的東西就是好的。這無疑的意味著一般產品最難的跨越鴻溝對蘋果而言卻非常輕松。從產品來看,蘋果在這個維度上確實是下足了功夫,同時還比較罕見的采取了多樣化的策略,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這應該是對的。
總結來看,Apple Watch在所有關鍵維度上都至少可以做到不差,在審美、人機交互這樣的維度上更可能做得非常優(yōu)異,再考慮蘋果的品牌,所以就會有上述的結論。相比之下Google Glass在便攜這樣的維度上跌破及格線,在所有其他維度上都遜于這次的Apple Watch,所以說Apple Watch不會重蹈覆轍。而又由于暫時缺乏通信這樣的剛需支持,所以短期不會是iPhone這個量級的產品,但擁有更好的便攜性,所以擁有更廣闊的未來(想像下它完全覆蓋掉iPod的場景,成為智能家居核心的場景……)。
Android Wear還有機會么?
蘋果與Android陣營的競爭是一場國戰(zhàn),在不同產品上結果會不一樣。手機上Android陣營至少在量上取得了勝利,但Pad上則是蘋果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在智能手表上則更可能重現Pad的局面。這里的關鍵是定價,如上面所說,由于在審美這類因素上的欠缺,Android陣營雖然先跑一步也打造出了Moto 360這樣很不錯的產品,但總是啟動不了這塊市場。而一旦蘋果啟動了這塊市場,短期內它無疑會一騎絕塵。接下來如果它把起始價格定在2000多RMB這樣一個極為大眾化的價格,并且進行多樣化,別人就很難找到自己的空間,你拉開價差對主流用戶意義并不大,在體驗上又不太可能有優(yōu)勢。
所以如果Apple Watch成了,那出問題的就不止是傳統的手表制造商(他們很可能變諾基亞),還會給Android陣營的各家大廠制造很多麻煩,當然如果Apple把這產品定位于iPhone輔助,堅決不支持iPhone以外的智能手機,事情可以另當別論。
(以上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謝謝。)
電話:400-607-1108